在甘肃省列重大项目建设图谱上,西北师范大学理科综合科研楼正以创新之姿破土成长。这座集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教师教育、艺术展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综合体,自今年3月1日开工以来,便以科技赋能、品质筑基的建造理念,勾勒着甘肃省高校科研基础建设的新标杆。
走进施工现场,各类标识清晰明确,工人休息区绿植环绕、桌椅齐整,茶水间热茶和冰镇饮料常备。消防柜红标醒目,应急物资定点存放,标准化管理处处彰显。项目经理魏锦宏介绍:“项目部充分利用前期空档期科学合理策划现场平面布置及后续施工工序,现已完成现场的全部场布施工。项目降水、土方开挖及基坑支护工作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基础垫层和防水施工作业,东西裙楼钢筋绑扎中。”
忙,是项目经理的第一特征,也是魏锦宏的日常。清晨,兰州的早高峰才刚刚开始,他就已经抵达项目,落实前一天安排的施工人员、进场材料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等是否满足现场生产需求,并根据进度计划制定当天施工方案,督促工作顺利开展。上午9点,他已经确认了三四个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面对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却享受着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更是立下了“军令状”:在确保项目按时交付的同时,全力夺取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奖”,力争创建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越是了解项目,记者越是体会到科技赋能对化解建造难题的助力。可以说理科综合楼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前沿建造技术的集中展示:项目运用3D模拟技术与动画预演,为复杂的钢结构吊装绘制精确的“数字蓝图”,有效预判并规避高空作业中频发的碰撞与定位难题,大幅提升施工精度与安全性。借助BIM三维建筑信息模型,错综复杂的机电管线得以直观呈现、精准排布,彻底告别了传统施工中因“管线打架”导致的返工窝工现象,施工效率跃升。
魏锦宏介绍说,主楼施工创新引入了作为甘肃省首例的塔吊无人驾驶系统,不仅减少了塔机司机频繁攀爬带来的安全风险与时间损耗,更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了全天候精准、平稳吊装,施工安全与效能获得双重保障。针对石材幕墙、室内精装修及极具文化特色的西裙楼敦煌艺术报告厅等重点区域,项目团队将联合专业力量进行图纸二次深化设计,确保最终呈现效果与设计愿景完美契合。
西北师大理科综合科研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主楼地上22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97.7米;东西裙楼地上5层,地下2层。计划2028年4月竣工的理科综合楼,像棵正在生长的智慧树。工地上,工人们铺设基础防水层、绑扎钢筋,项目技术员等各司其职,确保项目各项工作平稳推进……
所见所闻不禁使人畅想,当无人塔机在晨曦中舒展长臂,当敦煌纹样在数字建模中渐次绽放,这座正在“破茧”的科研建筑,终将成为孕育创新的温暖摇篮。
记者 侯琳宣 通讯员 吕沭颖